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課業 |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Update~12/13)

2011/09/20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大前研一「有質問力才有未來」:反觀臺灣教育制度。

閱讀完此篇文章讓我聯想到臺灣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教育制度從早年的聯考,改成多元入學管道(推薦甄試、申請入學),現在又增加了「繁星計畫」等各種管道,當初政府的美意就是為了能培養孩子們的「質問力」,而不是只成為填鴨式教學之下的讀書機器人產物,能從考試的問答中跳脫為具有豐富思考及創新能力的新人類,沒想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卻沒能真正改掉學生「大書包」的困境,還是拼命的補習死讀書希望能考進好大學,是否整個政府官員的「質問力」也不夠,才導致我們忽略真正的本質。當把「質問力」放到學生本身,臺灣學生最大的通病就是不主動問問題,與國外課堂的活潑情景相差甚遠。我想質問力的前身應該先具有「疑問力」,懂得疑問的當下才能培養出問出一個好的問題,學會發問就是跨出自己的第一步,當擁有質問力本質的學生,未來才可能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會隱沒在茫茫人海中失去自己的競爭力。

微軟考人才
在世界頂尖的公司工作,為什麼有人可以獲得相對高薪?有的人就只能勞工最低資?我們從這篇文章反思,無論是在哪個產業,所有的公司都需要具有生產力、創造力的員工,何謂生產力與創造力?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的時代,能夠快速掌握資訊、並且組織統整資訊,且能夠為新資訊提出新觀點想法的人,就屬於具有生產力與創造力。尤其像是圖書資訊這種科技整合的領域,更需要能夠掌握新知。就如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微軟的思考周就像是給自己一個沉澱也釐清想法的時間,反而能有更多的收穫。期望在長遠的研究生涯中,自己也能隨時保持這種沈澱的心態,如同水杯如果是滿的就永遠無法裝入新的,「Empty what is full, Fill what is empty.」給自己更多期許與往前的目標。

----------------------------------------------------------------------------------------------

2011/10/11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參閱技術服務工具書之心得

工具書一:中國編目規則
中國編目規則係根據「國立中央圖書館中文圖書編目規則」及「英美編目規則第二版(AACR2)」作為參考之藍本,並依實際需要而研訂,務期符合國際之標準及國內之需求。
內容針對各種資料之記述編目部分,從一般圖書到非書資料,包含連續性出版品、善本圖書、地圖、樂譜、視聽資料、靜畫資料、立體資料、拓片、微縮資料等皆分別詳加敘述其編目規則。從著錄的通則、適用範圍、來源、分析、標點符號、資料特殊細節等等都有非常完整的描述如何編目。

工具書二:中國圖書分類法
以「杜威分類法」為基礎,擴增有關中國圖書的類目以適合中國的需要編製而成,1964年起賴永祥教授修訂,直至2001年增訂八版之後將版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7年由國家圖書館完成新版修訂,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
在2007年的中文圖書分類法中,分成[類表編]與[索引編]兩大部分。
中國圖書分類法也如同「杜威分類法」以數字0~9為基礎,分為十大類,再由各類去細分成更多小項目,並輔以其他複分表及各種參見類目,建構起整個大框架。

工具書三:中國機讀編目格式
為了改進圖書管理作業,提高資訊服務效能,並基於國內外圖書館界之需要,於1980年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畫委員會成立「中文機讀編目格式工作小組」,參考國際機讀編目格式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機讀編目格式設計出適合電子計算機處理中文圖書資料需求的中國機讀編目格式。
機讀編目格式的主要結構包括(1)記錄標示(2)指引(3)書目資料登錄欄(4)記錄分隔,利用電腦的特性將原本卡片式的目錄更方便的儲存與取用。

心得:
在各種不同的技術服務工具書中,雖然有太多的細節我們來不及一一去學習,但是在試著使用的過程裡面,我更加了解到圖書編目與分類的精深,也不禁讚嘆修編這些編目規則與分類法的先驅們在知識的掌握上有過人之處,當然這不只是單一人為的成就,是整個圖書界的努力與持續進步。
藉由編目規則我們可以完整描述資源[含圖書與非書資料]的外觀形體,雖然編目規則所描述的只是一種替代性的文字,不足以代表所描述的書籍本身,但是我們卻能從嚴謹的編目規則中彷彿看見活生生的一本書展現在我們眼前,而且是用有條理、有秩序的方式呈現,不論是讓讀者或是館員在使用上都能更為便利。
分類法就更是博大精深的學問了,我從小學的時候,就曾經為自己家裡的圖書建了一個小小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目錄,當時自己玩得不亦樂乎,現在回頭想想,原來我一直都覺得「分類」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困難,但又非做不可的一項工作,因為這項工作的背後包含的意義是人類知識的完整組織,將這分知識能傳承下去給有需要的人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在現代快速變遷的社會當中,或許我們會追求如何能使資訊讓讀者更快的取得、如何能更精確檢索查詢出讀者需求的資訊,這些都是技術快速成長的豐碩成果,但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支撐著技術快速成長背後的是知識的真正內涵,因為人們有對這些知識的需求,才需要更新穎的技術來支援。於是如何讓知識真正的有連結、有相關,讓需要的人能更深入的了解它的內涵,也能更廣博的吸收其他相關的知識,這也是我們分類法不停持續努力改進的原因。

----------------------------------------------------------------------------------------------

2011/11/01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上週老師在課堂與我們討論了以讀者為中心的典範,應當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這讓我想起目前的社會時常在強調顧客至上、以服務為中心等等的服務業觀念,雖然說顧客不見得是對的,但是身為一個服務業人員,基本上就是需要抱持著讓顧客感受到最好的服務品質為優先;圖書館同樣也屬於一門服務業,也需要將對讀者的關心、對事情的觀察力、對他人設身處地著想的同理心應用到圖書館方面,即使回歸到同學的提問「是否需要用到諮商的技巧」,答案也依然是肯定的,畢竟所有的同理心的前提就是要學習聆聽,並藉由一問一答的互動更進一步瞭解讀者真正也迫切的需求,才能正確回答讀者的疑問。這個傾聽與一問一答的過程即表示了我們需要學會應用諮商的技巧,懂得詢問、懂得諮商或許會是比學會如何使用工具書更加困難學習的學問,畢竟一問一答的不可預期性有可能產生出不可思議的火花,如果我們能藉由傾聽掌握些細微的需求,這一點點也會成為老師所說得「微差力」,就因為他細微所以容易被忽略,也因為他細微所以能夠積沙成塔、滴水穿石,合成起來成為自己莫大的助力,期望自己能用更寬廣的心去瞭解並體會,讓將心比心的觀念能貫徹在所有的行為上,使自己能夠贏在微差力之上。

----------------------------------------------------------------------------------------------

2011/11/08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此週老師希望我們能回去看校長對於台大學生的「十大素養」期許,分別是以下十點:
1. 獨立思考與創新
2. 專業知能
3. 道德思辨與實踐
4. 身心健康管理
5. 履行公民責任
6. 人文關懷
7. 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8. 國際視野
9. 瞭解尊重多元文化
10. 美感品味

其實這十點不只是台大學生應該有的標準,而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已經深入我們平常的生活之中,尤其身為一個未來的圖書館館員,我們也應當具備如此的素養來擴展我們的視野,針對我們自己所服務的對象,我們應該充分的表達出關懷,這不僅是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專業的一種認可,表示自己有自信能夠服務好讀者,對於圖書館舊有的典範我們應該具備著獨立思考創新的精神,在現代的需求下進行改良與增進,以祈求圖書館能創造出新的思維,自己也能在這洪流中找到新的方向。

----------------------------------------------------------------------------------------------

2011/11/22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此週老師針對「圖書館有沒有社會責任?」這個觀點跟我們談起,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我們所謂的高層機構比我想像中的更加守舊與古板,我想這也是老師一直期望我們非本科系學生可以不要被既有的框架給拖住,希望我們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因為圖書館一直以來處於一種被動且比較穩定的發展,所以容易在創新、改變這種議題上躊躇不前,但我認為圖書館一定是有社會責任的,只是我們現今的社會願不願意去重視社會責任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圖書館長期存在的問題,更是整體社會公民教育的問題,大家對於社會的漠不關心已經深根蒂固到以一人之力難以改善的地步,可是我們絕對不是無能為力去改變的。
這讓我想起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論中曾經提到,國民革命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軍政、訓政、憲政,分別就是破壞時期、過渡時期、建設完成時期。我覺得任何一個新制度或是新概念的建立就如同這三個時期一樣,沒有破壞哪來的建設。所謂的破壞不一定是全盤否定掉我們曾經創造的,但是一定是改變掉不合時宜的部份,就像老師說得一樣,書分成知識性、愉悅性、療癒性的書,即使圖書館館員不整理書目出來,他也是存在於圖書館之中,我們如果能為讀者整理出合適的書目,讓讀者能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尋到所需要的答案,那也就是我們所能位貢獻的,從此角度而言,我們當然有社會責任。也期許自己能如同老師的教誨一般,我們要學會從「人性化的服務」進步到「有人情味的服務」,讓圖書館對於讀者而言,不只是圖書館,而是一個真心的好朋友。

----------------------------------------------------------------------------------------------

2011/12/13 圖書資訊學課堂心得分享

本週老師提及到一個問題「研究到底能否落實到實務界?」這真的是一個很貼近生活也相當重要的議題,可惜的是,我自己認為臺灣的圖書館實務界與研究界都相當的不貼近生活,研究界研究的東西常常束之高閣,或者說是在研究的象牙塔中,這已經不僅僅是圖資界的問題,整個臺灣的研究界都是如此,才會有很多企業家認為畢業生到了職場必須重新訓練,才能真正符合產業需求。當我們一味的追求資訊科技的腳步,卻忽略的生活面最基礎人民的需求。至於實務面,由於臺灣的圖書館人員高層的都屬於公務人員,在安逸無變動的生活下,缺乏所謂的競爭力,容易在工作中磨掉自己的耐心、上進心,於是也不夠能力吸取新知,甚至有的人根本沒有意願去增進新知,導致圖書館員的繼續教育停滯。這對讀者、對圖資界其實都是一種損失。
那到底什麼才能讓我們一直往前呢?我想當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時,追求進步、主動繼續教育的目標就不遠了。就如同很多圖書館開始跟老師詢問「書目療法」及「刁難讀者」等問題,這表示著我們有愈來愈多的需求是關於「人」本身的,我們終於回歸到人本的層面,而不是僅關心技術的層面。這樣的論點並不是希望我們全盤放棄資訊科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也相信資訊科技的進步一定能帶給圖資界更方便的服務,但畢竟圖書館本來就是一個有「讀者」才會存在的議題,當圖書館實務面漸漸有這樣的需求,也期望未來學術界能更加重視人本這一塊,能讓人本與資訊雙軌並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