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課業 | 資訊學研討:As we may think


Author: Bush, H
Title: As We May Think
Citation: Atlantic Monthly 176 (Jul. 1945): 101-108
Topic: What is Information Science?
Purpose: 探索二次大戰之後科學家研究的目的為何,並預測未來資訊科學的發展可能性。
Methodology: 作者回顧相關研究與當時現有之技術,提出自己看法與預測。
Findings:
1.      預測未來科技進展的快速
2.      發想出所謂的memexassociative indexing (trail)
Summary:
l  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研究人員目前面臨,他根本沒有時間去理解這些新的科學發現與結論à在大量不重要的事情當中,我們將會遺失掉真正重要的成就與事務。
l  歷史:
1.      Leibnitz計算機(calculating machine):可靠度低。(當時,複雜度=不可靠度)
2.      Babbage算術機(arithmetical machine):建置與維護成本太高。
3.      現今(此處指Bush的時代)可以生產出更複雜且更可靠的產品。
l  當一個記錄對科學而言是有用的,他將會持續的被擴展,記錄必須被儲存下來,最重要的要可以被查詢。
²  記錄採用:書寫、攝影、印刷、或是記錄在膠片(film)、唱片(wax)、磁線(magnetic wire)上。à這些方式會不斷的修正與擴展。
²  未來的記錄:不用手寫或打字à變成「直接口說」記錄
- Voder vs. Vocoder
²  儲存採用:微縮技術à複製成本大大降低
l  創造性的思考à沒有機器可以取代;
反覆性的思考à利用強大的機器à未來:電子計數器,速度將是100倍以上。
l  我們不斷擴大我們的紀錄,但我們卻難以讓這些記錄被查詢。
à查詢:不僅是從科學研究終結取出資料,更是人類知識傳承的過程。
à首要利用是:選擇。
à未來的選擇裝置:利用熱電子管開關取代機械開關,將可以更快的進行選擇。 EX. 電話系統、卡片銷貨的例子。
à甚至大膽預測:未來也許可以利用聲控打字機為我們做出選擇。
l  人類的思維是由聯結來(association)操作,人類大腦細胞的軌跡錯綜複雜,他的速度、軌跡複雜度、心智細膩程度都超出其他所有的生物。
à軌跡並不是永久的,記憶是暫時的。
l  無法完全人工複製人類心智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例如:利用聯想(association)來「選擇」而不是透過機械化的索引。à讓思維變得更加活躍,重現資訊的持久與清晰。
l  未來的個人檔案庫與圖書館:”memex”
à個人儲存:書籍、記錄、通訊交流等等
à人類記憶的擴大裝置。
à桌子外觀,可遠距操作,上方有一傾斜的半透明螢幕,可以將文件投射在上方方便閱讀,含鍵盤、一組按鈕與槓桿。
²  儲存容量大:每天5000*100
²  微縮膠片(microfilm):書籍、圖片、現刊、報紙、商務信件等等,插入即可使用。
²  似當今電腦截圖:按壓槓桿可以進行拍照存入memex的空白空間內
²  提供一般的索引查詢:輸入代碼,書名頁將會出現。
à自動記憶功能:頻繁使用的代碼會被記住。
²  槓桿操作:快速瀏覽(向前、向後)
²  多視窗瀏覽(多工處理):瀏覽某一位置時,可以同時瀏覽另一位置,且可添加註解與評論。
²  關聯索引(associative indexing):物件在被選擇時,會自動且快速的聯想到另外一個。
àmemex不可或缺也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將兩個物件聯結在一起。
²  興趣軌跡(trail):大量的物件被聯結起來形成一條軌跡,就像是從不同資源聚集而成形成一本新的書,可以利用槓桿像翻書一樣查閱
à每個人都可以藉由自己可以獲取的資源,亦可加上自己的評論,形成自己的興趣軌跡。
àcopy-paste:可以利用reproduccer拍攝軌跡並且傳遞給朋友,朋友可以形成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軌跡。
²  未來專家留下的,將不再只是資料記錄,而是他所建立的整個知識框架。
²  Memex忽略了各種技術困難與方法,但未來在科技進步上將會極度的加速。
l  預測與疑問:
1.          目前我們創造與接收資訊的過程都是藉由感官,未來難道不可能有更直接的方法嗎?
2.          難道不可能減少電學與機械之間的轉換,而獲取資訊嗎?
3.          Memex可以幫助人們獲得遺忘暫時不需要的事情,並且在人們感覺重要時再次找到他們。à讓生活變得更好。

Comments:
這篇文章作者對於資訊科學具有深厚的瞭解與觀察,明白資訊科學的進展將比想像中更加快速,在當時科技還不那麼發達的時代,作者卻可以看見未來的遠景,進一步預測出許多當時看來十分新奇的東西,比如聲控裝置,並且作者在瞭解目前資訊科學知識的背景之下,大膽的對未來做出想像力豐富的預測,預計發展出為人稱道的memex,雖然即使到目前都還沒有實現,memex這項裝置其實很多功能都已經在目前的科技達成部份實現,其中我自己認為最為有趣也最為困難的部份就是「關聯式軌跡」,目前電腦科學十分熱門的主題就是所謂的類神經網路,想要將電腦模擬人類的神經系統傳導,就如同此文作者想模擬人類心智的關聯性一樣,若能真實實現出來,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就像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大腦複製一份為我們作決定,可以解讀你內心的感受並且為你理性的做出最好的抉擇,可是人們真的想要機器為我們這麼精準的預測或決定嗎?你不會害怕嗎?記得多年前有個手機廣告台詞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自己都會偷偷地在後面加上「人性始終來自於惰性」,人類不停追求資訊科學的進展,無非就是希望更方便幫助自己作更多事情,但是有時回頭想想,方便的同時是不是也帶來了不便呢?資訊倫理、資訊安全的考量,讓我們在追求資訊科技進展的同時常常必須停下來思考,但是無疑的是,無論這篇文章的論點是憑空妄想或是大膽先進的預測,他都提供了資訊科學一個很清楚的方向,也讓我們期盼有那一天的到來。


As we may th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