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閱讀 | 佐佐木典士 |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 書刊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 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
※ 原文書名:ぼく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 : 断捨離からミニマリストへ
※ 作者:佐佐木典士著 ; 游韻馨譯
※ 出版項:臺北市 : 三采文化, 2016
※ ISBN:978-986-342-522-9 (平裝)
※ 購買連結: TAAZE讀冊生活

我一直都滿喜歡整理收納房間(雖然一直都還沒把房間整理好),因此也連帶著喜歡看整理收納的書(不知道是因為先看書才喜歡整理,還是先整理才喜歡看書已經有點分不清了)。

第一本完整看過也喜歡的是,很有名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之後就意外地遇到了這本書。這本書嚴格說起來,完全不教你整理收納,他教你的就跟書名一樣,我們要過簡單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極簡生活



如果說《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是教你丟掉不怦然心動的東西,那這本就是教你丟掉所有「非必要」的東西。(另外可以推薦一下正在看的極簡生活的日劇,叫做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我每次看就一邊想丟掉東西XDDD)

但是我相信,丟東西對於喜歡囤物的現代人而言,真的是很不容易的,我光是丟掉我衣櫃的衣服,留下現在的狀態就來來回回了好多遍,這幾年以來都一直在丟衣服,終於整理到一個很乾淨的可接受的狀態,但每到冬天又會不小心稍微超出衣櫃容量(因為太冷了總是一直想買溫暖的衣服)然後又開始丟衣服。

此外,這本書講的很多道理,我覺得十分適合應用於一般生活,跟丟東西沒有關係也可以,就是我們的生活可以藉著簡單乾淨的空間,而得到心靈的翻轉

我覺得生活在數位時代的我們,最痛苦的莫過於「資訊爆炸」這件事情,身為一個圖書館員,我從讀書時期學術文獻的教導,直到實際在工作上,我都可以感受到資訊爆炸影響著我們。我們在一個最好也最差的時代,Google很方便,隨時可以給我們需要查檢的資訊,但是我們的判斷智慧卻沒有跟上檢索的進步,去分辨什麼是有幫助的資訊這件事情,其實還是很困擾著每個人。

我每天在幫助著同學怎樣去找到合適的研究資訊,但我回過頭來想,我有幫助我自己的房間留下合適的東西嗎?我的屋子裡是不是充斥著太多東西,以至於我的生活是被很多「沉默的代辦事項」追著跑,而不是我掌管著時間?

但這本書也不是所有的內容我都同意,他表示徹底貫徹極簡生活的人能讓人不再比較,不用執著自己的虛榮心,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到處都能找到月入十萬日圓的工作(←我相信!)。但他又說,他現在一點都不擔心自己晚年生活,樂觀地認為老了之後只要從事月薪十萬日圓的工作就好,很多工作只要有網路就能完成,甚至可以搬到極簡生活費用更低的國外生活也很棒!(←我完全不同意這一段!完全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如果從年輕就開始極簡生活,減低慾望當然很好,但從年輕就只做十萬日圓的工作,怎麼可能老了你有辦法搬到國外去住,簡直是癡人說夢話)

雖然有些極簡生活的想法我也不是完全同意,但整體來說,我可以往簡單生活改變,這本書對於我斷捨離還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整體來說,我還滿推薦可以閱讀這本書(但你也可能會想,這樣又多堆積了一本待閱書籍了XD哪來的斷捨離),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建議你可以閱讀我摘錄出來自己很喜歡的片段,看完之後,就開始行動吧!

放下手上的書本、電腦、手機,立刻開始行動吧!沒有比開始行動更重要的事情了!




摘錄內容

*身邊物品愈少,人生愈幸福

*丟東西卻讓我重拾年少時的價值觀

*我很慶幸自己勇於丟東西。
這個舉動讓我成為截然不同的自己。
各位可能覺得我說的太誇張。
還有人對我說:「不過就是丟東西而已嘛。」
沒錯,我只是丟東西而已。
我沒有成就任何大事,也沒做任何值得向人誇耀的事。
只有這件事我敢大聲地說:
自從減少物品後,我每天都感到很幸福,也慢慢地了解什麼是幸福。

*人們希望看起來幸福,遠勝於擁有幸福,這就是人們感到痛苦的原因。---拉羅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你皮夾裡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就連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也跟你毫無關係。---泰勒德頓(Tyler Durden)《鬥陣俱樂部》

* 幸福並不是擁有你真正想要的,而是珍惜你所有的。---猶太教教士史查鐵爾(Rabbi Hyman Schachtel)

*「酒精不能帶來幸福,只能暫時停止不幸」

* 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的我擁有所有必要物品。不管是大尺吋電視機、家庭劇院、個人電腦、iPhone或舒適寢具。擁有一切的我卻還是看著自己所沒有的。

* 我已擁有自己需要的物品,卻只在意自己缺乏的東西,這樣的我當然不會幸福。因為當時的我認為只要擁有就會幸福,就是因為沒有所以才會如此不幸。

*我心中的極簡主義者不是因為在意別人目光而追求「物欲」,而是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減少」其他不重要的。每個人「需要」的、「珍視」的事物不同。具體「減少」的物品也跟著不同。極簡主義者的定義沒有正確答案。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日本人,每天接收的資訊量大約是相互時代的日本人一整年接收的數量,甚至是一輩子的接收總量。

* 五萬年來從未進化的人類大腦塞滿了過多資訊與物品,這就是最真實的現況。有限的硬碟裝滿各種不必要資訊,又太在意他人目光,將大部份精力花在追求物欲、管理雜物上。如此一來,自然無法察覺真正重要的事物。長期耗費心力享受短暫快樂的結果,到最後也會厭煩,開始改玩手機遊戲、與朋友大聊八卦或沉迷於酒精,企圖尋找更多的刺激來蒙騙自己。過去的我就是如此。

* 過去的我是一台運作量過大的電腦,「處理中」的圖示不斷在旋轉。我想吸收新資訊,但記憶體早已超載,還要同時處理爆量程式,逼近當機邊緣,因為我只能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人說一個人每天思考的事情高達六萬件,其中九成五與昨天相同,更令人驚訝的是,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八成皆為負面想法

*人之所以感到不滿足是因為當我們實現願望之後,就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變成「理所當然」。人類對於「理所當然」的事物與狀態,最後容易感到「厭倦」

* 習慣並厭倦自己擁有的物品,會使人失去刺激感。神經網絡無法從同樣的物品上感受到差異,於是必須透過消除、改變、增加或放大,才能創造差異。

* 各位一定會感到疑惑:不管一個人買多少東西,他遲早會感到厭倦。......(略)......既然如此,為什麼人不會厭倦這種惡性循環,而不斷過度消費?原因在於人是以「現在」為基準,預測「未來」感情。人類是唯一可以預測未來的動物,但可以預測的未來時間其實比想像中還短。各位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肚子餓時去超市買東西,結果買了超乎預期的食物回家;當你肚子餓時,到小酒館點餐,結果點了一堆吃不完的菜而後悔。這些結果皆來自於你基於「現在」肚子餓的狀態,預測該吃多少的「未來」狀況所做的錯誤判斷。人一直認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可惜卻連三十分鐘後的事情都無法正確判斷

*我們為什麼擁有那麼多非必需品?擁有那麼多物品的目的是什麼?容我先從結論說起。
因為我們想要「展現自我價值」
我們每個人亟欲透過物品,向全世界展現自己的價值。
人唯有認為「自己有價值」才能活下來。......(略)......想確認自我價值,就必須有對象。屬於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自然會想向其他人尋求認同,找出自己的價值。我很認同「自己的價值由自己決定」這句話,但事實上,若處於孤獨狀態,不與任何人見面、上網也不與其他人聯繫、不發表新貼文,就無法確認自我價值。無論是看起來多堅強的人,都希望能有人關心自己。由別人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是最有效的方法。不透過別人這面鏡子,人就無法看見自己。

* 若喜歡的人喜歡自己,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欣喜若狂。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喜歡的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人)認同自己的價值,更令人感到喜悅。不僅如此,另一半劈腿之所以讓人感到憤怒,通常是因為無法接受「有人比自己更有價值」的想法

*人類既然是社會性動物,就必須「認可自我價值」。人必須適度自戀才能生存。正因如此,認定自我價值並非一件壞事,事實上,這是必要的想法。

* 我們必須花很多時間才讓其他人看見自己的工作能力、創造力、勤勉度與耐性等特質,但透過物品,一切便輕鬆許多,這就是很多人以物品展現自我的原因。物品有別於內在,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到,立刻就能展現自我價值。

* 不要只想著因丟掉而失去的物品,而是要專注於丟棄後帶給我們的收穫。我們要丟的東西具體可見,所以讓我們猶豫不決,丟棄後的收穫看不見,所以很難察覺。不過,看不見的收穫,比我們丟掉的東西更有價值。

*人通常喜歡維持現狀,享受安逸。丟東西是一種行動,讓東西「原封不動」不是行動,而是維持現狀,這樣確實比較輕鬆。當一個人一味追求眼前的安逸,維持「原封不動」的現狀,有一天就會被大量雜物圍繞。

* 丟掉「假設」,拉開自己與物品的距離。這個做法可以幫助你重新檢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對方雖是物品,但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戀愛一樣,保持距離才能看見真相。

*這條也是減物的最高原則,又稱為「1 in 1 out」法則

* 不因便宜而買,不因免費而拿。......(略)......東西買回家後放在家裡,就會產生佔據空間的費用......(略)......這就是因為便宜而買所產生的風險

* 不再被媒體與廣告影響......(略)......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這些訊息:努力賺錢、存錢;擁有窈窕美麗的身體曲線;考進好學校;住在舒適的房子裡;維持身體健康;在競爭中勝出;成為時尚焦點;擴展事業版圖;學習更多知識;未雨綢繆,做好面對危險的準備。「這些資訊都在告訴我們,『現在的你不夠好!』」

* 當選擇過多,消費者容易認為沒選中的比較好,導致購買後的滿意度較低。選擇愈多,愈難釐清自己想要什麼。

*減少發呆空想的時間
家中簡潔整齊,就能減少發呆空想的時間,以前一到假日,我都會躺在床上想東想西直到傍晚。腦中想著:「我該去洗昨天的髒衣服!還要拿吸塵器出來吸地板,還有這個我一直在上面滾來滾去的床單也要拿去洗了,好了,該起床做家事了......要從哪一樣開始做比較快?洗衣服,趁著洗衣服的時候打掃和清洗碗盤,嗯,就這麼辦!......可是,我也想洗身上穿的衣服,應該先打掃再洗衣服吧......嗯,好像愈想愈複雜了!還是先開電視、看一下手機好了......」就這樣無限迴圈。東西愈少,每天要做的事就愈少,只要一一解決眼前瑣事,就能今日事今日畢。如此一來,就有更多活力處理其它事情。

*「充裕的時間」可帶來幸福,「充裕的物質」卻會讓人不幸。......(略)......當東西數量減少了,我們就能省下購物、找東西、做家事、搬家發呆的時間,林林總總加起來,就能增加自己可支配的時間。

*只有你在意自己的臉。---《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一般人不太會獨自一人走進燒肉店,因為自己一個人坐在桌邊烤肉,總是會忍不住想,店員和其他客人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有勇氣,敢一個人吃烤肉,或是覺得一個人好可憐。或許真的有人會這麼想,可是評論的時間不超過十秒,最多不會超過三十秒。

*嘗試某件事不幸失敗,最後「後悔自己做了那件事」,與沒有付諸行動,「後悔自己沒做那件事」相較,後者較能留下深刻記憶。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齊加尼克效應」,係指「人們對於未達成或未完成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更能留下印象。」

* 當家中雜物愈囤愈多,要做的事也愈來愈多,我將這稱為「沉默的待辦事項」,物品不會說話,指使我們去做事。我們身邊也沒有主管督促我們完成家事。但如果置之不理,代辦事項就會愈積愈多。人類的生體構造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同時湧入過多指令就很容易當機,動彈不得。我認為當人面臨超過負荷的待辦事項,或明明有更重要的事要辦,卻受到各種瑣事攔阻無法處理時,就會覺得麻煩而不想處理。

*有一種情報稱為「垃圾資訊」,包括網路新聞等毫無價值的訊息,乍看之下好像很有趣,但看完就忘掉,純粹用來打發時間的無意義資訊。當一個人一味追求垃圾資訊,就會罹患「資訊代謝症候群」。根據實驗結果,接觸過多資訊的人智力會降低,跟吸大麻相同。......(略)......想要改善問題,唯有減少接收的資訊才是首要課題

*不要背棄自己第一時間的好意,多為別人著想,就能改變關係。人不是「物品」,是活生生的「人」。

*人有兩種過生活的方法,一種是當這世上沒有奇蹟,另一種是將所有事情視為奇蹟。---愛因斯坦

*感謝不是手段,感謝是幸福的一部份,換句話說,「感謝就是幸福」。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