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講座 | 文學中的影像張力

2017/07/22 臺灣文學館
舞動文學聲影:鄭文堂「文學中的影像張力」

今天下午參與了鄭文堂導演在台文館的講座,題目叫做「文學中的影像張力」,還滿多收穫的,應該說,收穫大多來自觀察鄭導演的故事,我很喜歡這樣,靜靜觀察別人的故事。下面的紀錄,包含導演的講述、會後的問答、還有我自己的心情與剖析,所以這篇其實是滿主觀、滿自我的一篇紀錄XD



導演一開始從他是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一開始畢業後當攝影助理,什麼都不會,被罵得不得了,機緣巧合變成編劇,大約在一年內,最後又變成編劇加導演的人生故事說起。就是這個人生故事影響了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我自己聽完的感想是「要認清自己的特質,好的壞的都是你獨一無二的特質,然後加強自己的基本功,基本功非常的重要!」

導演說他在大學四年內看了非常多的書,為什麼看書?因為那時候很窮,很難有別的娛樂,光是搭公車下山去玩都要兩段公車票錢,所以他就在圖書館借了很多書來看,看了非常多的小說跟電影,那四年累積了他文學的內在,他看了整整四年,就只是因為他想看、他愛看,同時他在文字中也看見了影像感,他在小說文字內,看見了與自己人生的想像連結,他不停地看,從翻譯文學看到台灣文學,最後覺得能在圖書館借到的書都不足為奇,開始看當時代的禁書(例如魯迅)、黨外雜誌,一直看,這些是多珍貴的養分。導演在最後也強調,閱讀是內化在你的生命裡的,覺得我們可以拿回閱讀的習慣,減少手機的轄制。超級無敵認同,但這件事情不如想像中的容易

✅ 熱情、動機(想看)
✅ 環境(沒錢,誘惑少)
✅ 自我特質(主動看不同的書,將小說與自己連結)
✅ 提升閱讀素養


此外,他因為發音不好(不是北京腔)系上排戲(莎士比亞)的時候,他只能當衛兵,台詞只有一句「將軍,他們來了!」(講到這裡真的全場大笑),所以他只當了一次的演員,從此他就決定去幕後做燈光做音效之類的,這也累積了他一部分的技能,同時也成為他打工的工具。

✅ 因禍得福,認清自己不想要的
✅ 善用機會,學習技能

其實,我不是一個很有文學氣息的人,很多導演提過的作家或是導演我頂多是聽過,但根本沒看過,但有些名言很有意思,

比如「創作不要一直想著終點,只會徒增痛苦」
比如「電影不只是爆米花的伴侶而已」
比如「盡量用不直接表達悲傷與寂寞的方式,表達悲傷與寂寞」
比如「就像對著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去創作吧」

導演說:種竹筍第一名跟得威尼斯影展第一名沒什麼不同!對於你的家人而言他們對於你的驕傲都是一樣的,只是媒體有沒有報導出來而已。雖然媒體不報導你種竹筍第一名,但你的成就還是一樣非凡。


沒有所謂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音樂歸音樂,都是融在一起的。不管你是刻意還是非刻意,這些都已經內化在你的意識形態之中(例如,如果你在電影中設定講台語的角色似乎就比較沒文化?這樣一件事情就已經帶著意識形態了)

台灣人不支持國片,怪觀眾嗎?

創作是孤獨,你需要懂得孤獨、也耐得住孤獨,不然就放棄這條路吧。
如果你對現況不滿意,請進入更多參與才能改變它,而改變需要付出代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